|
|
|
編號 |
評論者 |
篇名 |
書報刊名 |
卷期總號 |
被評作家 |
被評作品 |
詳細書目 |
3
1 |
應鳳凰 |
五○年代臺灣小說「反共美學」初探﹝《臺灣文學史綱》部分﹞ |
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‧第二集 |
|
葉石濤 |
臺灣文學史綱 |
|
3
2 |
陳芳明 |
一九五○年代的臺灣文學局限與突破──鍾理和與《文友通訊》的臺籍作家﹝〈臺灣文學的重建問題〉部分﹞ |
臺灣新文學史 |
|
王詩琅 |
臺灣文學的重建問題 |
|
3
3 |
彭瑞金 |
高雄文學與臺灣文學本土化運動──葉石濤與《臺灣文學史綱》 |
高雄市文學史──現代篇 |
|
葉石濤 |
臺灣文學史綱 |
|
3
4 |
真理大學人文學院臺灣文學系 |
|
第十四屆臺灣文學家牛津獎暨李喬文學學術研討會資料彙集 |
|
李喬 |
|
|
3
5 |
蔡旻軒 |
地方與世界的連結:試論吳晟詩作赴美後的轉變 |
第十一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 |
|
吳晟 |
|
|
3
6 |
池田敏雄著;葉石濤譯 |
關於張文環的〈《臺灣文學》的誕生〉 |
葉石濤全集‧翻譯卷一 |
|
張文環 |
臺灣文學的誕生 |
|
3
7 |
許南村 |
「臺灣文學」是增進兩岸民族團結的渠道──讀楊逵〈臺灣文學問答〉 |
文藝理論與批評 |
2000年第3期 |
楊逵 |
臺灣文學問答 |
|
3
8 |
林沛潔 |
鏡像滿州:王昶雄〈鏡〉中的多重結構 |
臺灣文學的內在世界──第十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|
|
王昶雄 |
鏡 |
|
3
9 |
金良守 |
韓國和臺灣文學裡「光復」的記憶──記憶的「再創造」:鄭清文、全光鏞﹝〈三腳馬〉、〈報馬仔〉部分﹞ |
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: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 |
|
鄭清文 |
三腳馬,報馬仔 |
|
3
10 |
鍾肇政 |
我的老編生涯──40年來臺灣文學發展之一側面 |
臺灣文學研究會筑波國際會議 |
|
鍾肇政 |
|
|
<< 最前頁 < 前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> 最終頁 >>
|
|